环境科学学报

综合新闻

破坏环境的惩罚来了?科学家研究发现,在人体

来源:环境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5-02

塑料危害是个老话题了,但我们说来说去,无非也就是说它对自然的危害有多大,却没怎么触及到我们人类最根本的利益。

然而,2020年3月荷兰的一项实验中,指出22名志愿者里有17人血液里含有“可量化”的微塑料,在此之前,有研究指出在人类母体尚未发育完全的“胚胎”及各种器官样本当中,也存在微塑料。

更糟糕的是,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也显示:新生儿的胎粪里微塑料颗粒数是成人的10-20倍,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比我们的处境还要糟糕。

如果没有这些研究实验、没有得到相关的数据结果,你能想象自己每天都会无意识地摄入7000个微塑粒子进入身体里吗?

你敢想象刚出生的婴儿体内的微塑料颗粒数是成人的10-20倍吗?

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,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将种种恶果转移给大自然,却没想过这些恶果兜兜转转又转移到了自己身上。

什么是微塑料?

微塑料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常规塑料,由聚氯乙烯等化学材料合成而来,直径介于0.1μm–5mm,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,而且和普通塑料一样几乎不可降解,但是与之相比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却更大。

普通塑料的危害人人皆知,但是微塑料却能够悄无声息地侵入生物体内,并且能够直接转移“寄生”对象,永久性地存在于这个世界。

对于微塑料的研究,学界的重视程度一直不算太高,“微塑料”这一名词在近几年来才逐渐出现在公众眼里,但是实际上,微塑料及其危害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。

1971年,海洋生物学家埃德·卡彭特(Ed Carpent)的研究发现海洋里的棕色马尾藻垫中漂浮着一些奇特的白色斑点,这些白色斑点就是微塑料,但是当时还未确定其为“微塑料”。直到2004年英国的海洋生物学家理查德·汤普森(Richard Thompson)才正式提出“微塑料”的概念。

自“微塑料”的概念在学界被确定后,最先对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护理用品、废弃塑料上,原本科学家们对微塑料的扩散还保持乐观态度,但是种种研究结果显示,微塑料早已占领万物,海洋里、森林里、空气中、动植物、吃的穿的用的,甚至于人体内,微塑料无处不在。

人体内的微塑料是从哪里摄入的?

为什么人类并没有直接食用塑料制品,但是体内却有微塑料的堆积,甚至,母体内的胎儿也存在着高于成人的微塑料颗粒数呢?

第一个来源是“自然”,当然,并不完全是自然,而是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人类会将大量的废弃塑料抛到大自然。

据相关数据统计,人类每年投入海里的塑料垃圾至少超过了26万吨。这些塑料垃圾能降解的降解,不能降解的将会长期泡在海里,但无论能不能降解,最终都会变成微塑料或者纳米塑料,而这些体积微小的塑料会进入海洋生物体内,最终附着作为食物的海洋生物进入到人体内。

其次,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。我们生活在工业化时代,身边的一切都与塑料息息相关,每天保持口腔清洁的牙膏牙刷、喝用塑料桶装的水、外卖打包的盒子餐具......每一项起眼的、不起眼的日常小事,都与塑料紧密相连,而这些,都是微塑料得以进入人体的最有效途径。

除去食物携带着微塑料外,呼吸和医疗过程中也会让微塑料有机可乘——只要有塑料制品的地方,空气中就含有微塑料颗粒;只要生病时打针吃药,装有药水的塑料注射器、装药的塑料包装等都会携带微塑料颗粒。

人体内的微塑料是否具有遗传性?

塑料本就很难降解,大部分塑料制品完全不能降解,而无处不在的微塑料降解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。

相关研究显示,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对其他动植物的危害,虽然在摄入后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问题,但是人体每天无意识摄入的7000个微塑料颗粒会堆积在人体肠道处,部分微塑料颗粒虽然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,但是大部分仍会留在体内。

长此以往,人类很大概率会出现肠道并发炎症如腹泻、直肠出血、腹痛等症状,甚至于还会使血管堵塞,导致癌症、糖尿病、生殖障碍等疾病。这些症状是基于成年人的体质得到的结果,